關於我自己

我的相片
台南, Taiwan
主持台南武壇。 從事陶藝創作。 「陶聲門陶笛室內樂團」藝術總監。 陶藝習自林葆家老師。 武術師承劉雲樵老師。

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

為人生而武術

為人生而武術

官鋒忠
於台南武壇
2009.06.30


「如何在生活中體現劍(刀)藝的法源精神」是我們這一次的專題寫作主題。我想為大家書寫一段引言,供大家參考。在文章一開始,我要說明的是:題目中的的「法源」指的就是八極拳。而所有的兵器,當然包括劍與刀,都是手臂的延伸,延伸的不只是距離,而是空間的擴充。
刀與劍在武術的歷史中投下許多清晰可見的影像,同時也刻畫出各個時代的價值變遷與武學觀點。但是我們應該知道:在這多樣的洪流裡,一定有著恆常不變的主張與思想。當我們回顧歷史效法古人時,難道能輕易地說:刀與劍在這個世代裡已無用武之地!或許我們應該細細體會:時空的變遷帶給武術什麼樣的刺激、反應,而這些反應能引領出多少英雄好漢?
對於刀與劍,我們可以簡易的勾勒出象徵武術的圖騰。因為它的形製,鮮明且適宜延伸「武」的暴力實境;也能解讀成「劍走輕靈,刀走猛」的對立,統合所謂陰陽開合、剛柔並濟的思想,然而這其中似乎著重於形態的表述,少了些意識的主張。
八極拳亦是如此,它一向以平易樸實著稱,但是在樸實的表面之下,究竟隱含習武者何種主張與態度?為此,我常作一個觀察:練了一年的八極拳與練二、三、四年的人有什麼不同?我的結論是:存乎一心,無從比較。意思是:習武者如果不能從自身經歷中形成一套思考、判斷的價值體系,那就是苦練十年也枉然。
劉師晚年曾說:「一隻老虎跑遍了山川河嶽,終究難逃籠中之物的命運。」又說:「『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』是太樂觀的說法,沒有必然的事實根據。」都是在提醒我們:成功的根由總在切身的反省與體驗上!劉師一生就是從經驗哲學這個角度來談武術。所以,習武者如果不能體認「經而驗之」的哲學,就只是一位尋常的武夫罷了。「經而驗之」就是透過對自己肢體的操作(經),來進行自我覺察的工夫(驗證)。能夠觀察到武術是否改變了自己的氣質?是否協助找到適性的自己?
為此,我提出一個主張供大家參考:八極拳是「為時而作」、「為人生而武術」的。什麼是「為時而作」、「為人生而武術」呢?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:
第一例是王宗岳的<太極拳論>。劉師嘗言:「拳法兵器所以能保存下來,靠的是代代口授心傳,縱使有筆之成書的,也只是定式及歌訣罷了。」因此武學的史料中鮮少具體的「拳論」來表述各家拳種的生存主張與生活態度。<太極拳論>是王宗岳閱讀經史,苦練拳術後寫成的一篇武學總綱,為後世點起一盞武術作學的明燈,也被南北各派的拳種廣泛地引用,變成拳論中的經典。
第二例是明代的戚繼光。他寫了《紀效新書》,是他在東南沿海抗倭期間練兵和治軍經驗的總結。從這本書裡,我們看到他因應東南沿海地形與敵人個性研發出的陣法——鴛鴦陣(以牌為前導,筅與長槍,長槍與短兵互防互救,成雙成對的陣法)。他發明的兵器——狼筅。還有他在實際作戰中領悟的長兵短用,短兵長用之法。戚繼光之所以能有這些發明與創見,都是因為他正視自己面對的時代與問題,嘗試提出解答,因此能發前人所未發,在歷史上留下鮮明的印記。
劉師曾說:「它反對打拳賣藝,逗人發笑的雜耍心態。它強調文武合一的整體人格教養,從中變化氣質,實踐天地萬物皆我所用的生活態度。」八極拳少有「為武而作」的虛華拳架,所謂「為武而作」是指:練拳不為什麼,只圖圓滿自身的快感。而且「為武而作」這一觀念是特定時代下的產物,劉師過世後,師兄弟間的紛爭浮上檯面,吵雜的氣氛讓大家都不好受,因而有人提出專心練拳就好,其他的事先放下不談。而這,竟形成一股風氣,八極拳的本來面貌就逐漸消失了。事過境遷,「為武而作」的觀點是到了必須修正的時刻,因為我認為這種片面的個人主義色彩,對研習八極拳是毫無意義的。換句話說:八極拳傳述的風範應該具有深厚的倫理教化功能與社會責任的。
八極拳與刀劍究竟有何種關係?我認為:練八極拳是基礎,拿起刀劍是第一階段,放下刀劍是第二階段。在這些不同階段中,習武者必須隨時感受武術的法脈在何處,並能將己身經驗具體表述出來,與老師印證,和同學討論。希望各位在集訓中能夠時刻自我覺察,覺察自己是否能為武術帶來深刻的刺激;而武術在我們的生命中,究竟能建立起什麼樣的意義與功能。
最後特別感謝三位年輕的助教,能在短暫的兩週內與各位共同實踐「經而驗之」的拳學主張。文末我引用一段劉師語錄與諸君共勉:

我們不應該忘記它負有教育的功能,若能以真實的眼光,恢復它本來的面目,並且大力推廣,相信這是國人之福,民族之大幸。

2009 我愛陶聲門 -- 陶聲門首演音樂會



2009陶聲門首演音樂會
──我愛陶聲門──
時間:2009年8月8日(週六)晚上7:30
地點: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善廳

《陶聲門陶笛室內樂團》
藝術總監:官鋒忠
團長:謝永清
副團長:林仁雄



《陶聲門》是由一群業餘的音樂愛好者所開啟的另一扇休閒雅集,其中的靈魂人物:音樂老師唐信昌、吉他老師李大誠/孫政郎、Keyboard老師張見宇以及陶笛官鋒忠/洪嘉蓮等,在閒暇之餘彈彈唱唱,分享彼此的生活體驗。因應台南市政府所推動「古蹟活化」的藝術工程,便於2000年正式以《陶聲門》為名對外演出。
在多方的熱情支持下,更由謝永清/吳佳芸/張振華/林沛蓁/林淑惠等人於2005年底在高雄市成立陶笛樂團,並於文化局正式登錄全名為《陶聲門陶笛室內樂團》以服務大高雄地區所有熱愛陶笛的人士,也更能深植在地文化的根,讓每位參與者都能享有一顆熾熱的心,傳唱著《陶聲門》座右銘:「拿旋律來攪土,用熱情來發聲」。
2009年陶聲門的首演,是指“陶笛室內樂團”的首次(formal)獨當一面,它象徵一個開始、一個挑戰。我們藉著音樂、藉著陶笛,試著打開心中另一扇我們所摯愛的門。...